免费热线:13220535006
   演讲网全国各地分站

分析新闻写作的若干点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11-05-04 10:50 作者:演讲网 点击:
精彩导读:
分析新闻写作的若干点基础知识 一,新闻报道有什么好处 1、新闻报道是较为简易的写作形式。 写作有很多种形式,有公文写作,有理论研究,有文学创作,有新闻报道等等。他们都是工作的需要,但回报不同。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更能给人带来名利。公文写作既没能

  分析新闻写作的若干点基础知识


  一,新闻报道有什么好处
  1、新闻报道是较为简易的写作形式。
  写作有很多种形式,有公文写作,有理论研究,有文学创作,有新闻报道等等。他们都是工作的需要,但回报不同。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更能给人带来名利。公文写作既没能在报刊上发表又没有稿费,理论文章写得好可以发表,但常常要作者交版面费。只有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既能发表又发稿费,他们是一种永远不会  退的第二职业。当上了一二流的作家,国家给你开工资,你发表了作品又得稿费,所以许多人都成了富翁。五六十年代,赵树理一个小说《三里湾》就在北京买了一个四合院,共18间房子,还有一个院子。二月河写皇帝成了千万富翁,是中国当代作家的首富,广西三剑客,电视剧本,电影剧本……
  想成为一个作家不难,一个人只要有点文化,经过努力,都能成为一个四五流甚至三流作家,但是要想成为赵树理、二月河、广西三剑客这样的一二流作家并不容易。这不仅仅是努力的问题,还有天赋的问题,写小说要会编曲折的故事,还要善于会叙述,写散文诗歌要有常人不能有的想像力等等……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被雨淋湿的河……还要有好的机遇,鬼子的机遇……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忍得住寂寞。
  所以,搞文学创作赚稿费,三个字,难难难。
  而新闻报道比起文学创作来就容易得多,它不用编故事,不需要想像力,它只要求把现实中的事实写得明白就可以了,这一点在座的人人都可以做到。现今,新闻越来越受人欢迎。新闻报刊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大量的新闻稿;在普通读者中,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生活的丰富,在在文学和新闻之间人们更乐于接受新闻报道。在领导决策阶层,因为新闻报道能宣传一个地方,提高一个地方的对名知名度,在文学和新闻之间他们更看重新闻。所以,一篇小说往往敌不过一条小消息。一篇小说常常是圈子里人了解,而一篇小消息能在全市、全区、全国,甚至全世界所知……
  2、新闻报道能给一个地方带来好处
  包装,是现代意识之一。一种商品,包装得好就特别受欢迎;一个女人,包装得好就特别漂亮;一个男人,包装得好就特别潇洒;一个地方,包装得好就能进一步提高对外知名度,从而进一步引起社会的关注,得到上级的帮助,得到群众的理解,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新闻报道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包装之一,包装得好的话还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有人说,新闻报道也是生产力。它能给一个地方带来好处,
  3、从事新闻写作可以改善生活,甚至改换门庭。
  新闻发表了,你的名字就上报了,这可以满足一下我们的虚荣心。新闻发表了,报社会给你一笔稿费,柳州日报……广西日报……人民日报……知音、家庭……同时,你在重点党报发表文章,县里也给一定有奖励……。
  从事新闻报道,就逼着自己多看书看报,多思考问题。文章写得多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思想水平、处理问题的水平等等都会得到提高。这样就会引起领导的关注、重视,也许突然有一天,你就会被组织安排到更适合你的岗位工作,这就改换门庭了。……
  所以,我们不要再等了。赶快拿起笔来,为我们党的宣传工作,为我们乡里为我们单位,还为我们自己,写稿!
  二,关于新闻定义
  融水数十名被拐骗童工获解救回到家乡;柳州公共汔车坠下柳江河,79人死亡;成克杰一审被判死刑;克林顿涉嫌性骚扰……亲眼看见这些事情的人并不多,可是不管这些事情离我们多远,我们都很快地知道。象这样一些在报纸上刊登、在电视上广播里播放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是新闻。
  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最著名的是美国查里斯·达纳、约翰·b·博加特和斯坦利·瓦利克尔对新闻所下的定义。达纳在1869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他下属的采访主任博加特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定义是瓦利克尔提出来的。在30年代初期,他做过《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wn)和坏事(w rongdoing)。因此他认为,新闻应该同这些事情有关:性、钱和犯罪——这些是人们(当然是男子)遮遮掩掩想要知道的东西。后来有人对他的这一说法,作了形象的阐述:一个女人加一个男人不是新闻,一个男人加两个女人也不是新闻,一个女人加两个男人才是新闻。
  对今天的公众传播工具来说,瓦利克尔的定义仍然是对的。例如,现在关于妇女和性的报道,所涉及的是离婚的父母、女权运动等;现在关于钱的报道包括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税收等;而犯罪的报道如某个家庭主妇被杀死等等。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事实都是新闻呢?那些情况是必需告诉公众的呢?这就取决于事实本身有没有新闻价值以及新闻价值的大小。
  二,关于新闻价值
  要写稿,首先要弄清楚事实本身有没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象一种矿藏,开矿前首先要探矿,不探而采,或者没有矿或者的储量很小,或者矿的品位很低,哪个还去开采?可是,还真有那么一些不探而采的人,闻到一点新闻线索,拿到一两个事实,比如,乡里开个团代会,什么的,不管他有没有新闻价值,表现得十分投入,拼命地写呀写,篇数倒凑了不少,收获却少得可怜。说到底,就是你写的这引起没有新闻价值。
  那么,什么是新闻价值呢?
  新闻价值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新的信息份量。它的基本要素是:新的事实、新的信息和普遍兴趣。这三者缺乏其一,都不可能形成新闻价值。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这是新的事实,但一般来说,这并不具有新闻价值,因为这个孩子与以前的孩子相比,并没有带来什么新的信息。但是,这个女人生了一个毛孩,这是新的事实,同时它又带来了别的婴儿所未曾带来的新的信息,又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事情,这就且有新闻价值了。一部教科书,它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信息,但其内容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是科学常识这娄的东西,所以教科书也不具有新闻价值。
  普遍兴趣,是新闻价值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兴趣就是关心的意思,也就是说,事实所发出的信息不仅是新的,而且应该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才有新闻价值。一个人按月领工资,这是“新的事实”,但没有“新的信息”。这个人的工资提了级,这是“新的信息”他可以向家里报告这个消息,但仍构不成真正的新闻,因为这个新的信息没有普遍兴趣,家信可以写报纸却不登,比如这个人的提级是根据某一个文件规定办的,凡是符合他那样条件的人都有份,就有了普遍兴趣,这才成为真正的新闻。
  新的事实(发工资)、新的信息(提了级)、普遍兴趣(大多数人有份)这三个要素都俱备了,这才是真正的新闻。
  其次,要比较新闻价值的大小。
  1983年,两个新华社记者到一地农村采访农民致富的情况,获得了两条新闻线索:一是有一户农民富起来后买了一部汽车,二是一个姓侯的农民4次进城买钟表。单从事物的大小来看,买汽车显然比买钟表价值大。但是,有些新闻价值的大小不是以事情的大小而论的。买汽车确实能反映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反映致富的程度和结果。可是钟表背后蕴藏了一种更新的信息量:农村那种不讲时间、不计时效的旧观念正在悄悄地变化。老侯告诉记者,自从土地承包以后,种地人上下工不再依靠队上打钟了,全家人做事都要看钟点了。这样一比较,买钟表的价值显然比买汽车的价值大,于是就有了一篇《农民有了新的时间观念》一篇好稿的诞生。
  那么怎样比较呢?
  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下面几条新闻线索新闻价值的大小:
  1、融水上月发生了十多起交通事故(上月,时间远了)
  2、今早8时,融水一汽车一连撞伤5——6人,死1人
  1、融水一百货大楼发生一起火灾
  2、新疆某地发生森林大火(新闻发生的地点离读者远,接近性较差)
  1、国务院决定给每个干部职工增加一级工资
  2、柳州拖拉机厂决定上大型推土机(与人们生活联系性较差)
  1、克林顿脸上发现一颗黑痣,怀疑是癌变,今天上午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虚惊一场,现在已回到五角星大楼办工了
  2、我们中间的一个人自从上个月住进县人民医院后,至今生死不明(这个人不具有较高知名度)
  1、县新建猪场生了10头猪仔(趣味性不够)
  2、送给某国的熊猫生了一只仔
  从上面的几条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时新性,新闻发生的时间离见报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不仅要内容新,而且要时间新。(西方记者十分忌讳过时的新闻,结果的一个记者把一篇讣文的新闻写成了这样的奇文:约翰·史密斯今天死了。他是昨天去世的。)
  2、接近性,新闻发生的地点离读者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这不光指地理上要近,心理上也要近。
  3、重要性,凡是与人们生活联系切的,重要性就好,新闻价值就越大。如重大的正局变化、重要的政策出台(如粮食政策、石油政策等)、战争、重大的自然灾害、重大的科技发明、瘟疫等等。但是要注意宣传纪律。
  4、显著性,知名度越大,新闻价值就越高。我们通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是,狗咬着了名人就是新闻。一般地说,凡是涉及名人、名地、名事物、名团体(先进集体)的新闻均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在越南边境引爆一个炸弹,并没什么稀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也出这样的事情,就是特大新闻了。总统旅游回家下了飞机,这是头版新闻,一个普通公务员出差回家,不值得写一行。
  5、趣味性,趣味性越强,新闻价值就越大。趣味 性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反常,就是极其偏离日常生活经验和想象的事件。比如太阳每天从东边升来,从西边落下去,今天早上有人发现它从西边升,这就偏离了日常生活验的反常,就是特大的新闻!二是冲突,如关于战争和体育报道。
  三,关于新闻体载
  了解到了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又掌握了新闻的结构后,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新闻体裁来报道新闻了。广义的新闻,体裁是很多的,一般地说,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报道都是新闻。如新闻(消息 )、通讯(事件、工作、概貌)、报告文学、新闻照片、新闻特写,现场新闻、新闻漫画、图表新闻、评论、小故事等等。狭义的新闻又称消息,有人物新闻、事件新闻、综合新闻等等。每天的报纸、电视和广播中,最多的是新闻(消息),其次是通讯。其中新闻占80%以上。
  新闻和通讯很难区别。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以前,电信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向远方联络主要靠打电报和写信,打电报一定是开门见山说了事实;如果写信就可以详细地叙述了。我们可以把写新闻比作打电报,把写通讯比作写信。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如果能作新闻写的就不必写成通讯,我们的时间有限,报社又总是要求新闻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新闻的写作。
  四,关于新闻结构
  有不少通讯员抱怨说,自己投了不少稿,但总不见采用。时间一长,就认为是自己在报社里没有熟人,写得再好也没有用。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现在的报社关系稿、人情稿的现象是有的。但是报社里伯乐还是多的,无论那家报社,那个编辑,都希望编发到高质量的好稿子)。遇到好稿子,编辑的眼睛就会发亮,心里就会想赶快上版吧,别叫他不新鲜了(《苗山深处,小 当家》)。
  一些通讯员曾经经给我看过一些被枪毙的稿子,我发现这些稿子连主题思想都不明确,自己究竟要说什么,怎能样把事实组织起来,都不清楚。这些稿子就是有关系怕是也难以见报的。因此我们在写作时首先要围绕新闻的结构,在心中明确两条原则:第一,我要说些什么?第二,怎能样说这些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先构思后动笔。在动笔之前围绕新闻的结构要反复问自己“我打算说些什么?怎样说这些内容?”
  一般来说,新闻的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外加新闻背景
  如:
  小偷偷走三十六组蓄电池
  昨天,有人报告警察,小偷钻进卡洛特一家汔车配件商店,偷走了三六组代乐科蓄电池。
  阿坦多大街400号的派得孟特汔车合作商店的经理,49岁的克洛威告诉警察:小偷是在星期二下午5点至星期三下午8点之间闯进这个商店的,他们砸穿了这座只有二层楼的砖砌成的商店后墙。克洛威说,被盗的电池价值39.18美元。
  又如:
  谢胡自杀
  阿耳吧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12月18日凌晨自杀身亡。
  这一消息 是阿耳吧尼亚党政领导在18日晚发布的一项公布中公布的。这项公布说,谢胡是在“神经失常”时自杀的。
  谢胡1948年任阿耳吧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起任阿耳吧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终年68岁。
  大多数的消息都是这种结构。如果注意一些,我们就会看到,假如版面不够而需要删减的话,一点也不困难。即使删到只剩下第一段甚至只剩下标题,也仍然是一条消息。因为重要的材料都在前头,而次要的在后头。这种特殊的结构就是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你看,就这么简单,非常格式化,这对初学者来说是入门的捷径。
  分析第一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导语集中表现记者认定的主题,即一批蓄电池 被盗。记者知道读者每天一打开报纸就想知道:今天 发生了什么事情?
  2,记者回答了读者在看完导语后必然会提出的问题:这个盗窃案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的?怎能样发生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解释和深化导语。
  3,为了使这条新闻更加充实,记者提供了背景材料 ,以回答读者可能会提出的另外一些问题。这里,记者知道读者想了解被盗商品的价值。
  不过,假设盗窃案发生在警察局总部的库房,那么导语就应该强调盗窃事件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如果盗窃案发生在大白天,那么什么时间发生这次盗窃案,就应该写进导语里。
  如果小偷给商店留了个条子表示歉意,并且声称他是因为妻子生病需要钱付药费而行窃,那么,这次盗窃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姑且按照小偷的说法——就应该写进导语。
  最重要的因素总是构成导语物基本思想。为了寻找这个最基本的因素,记者要事先设想读者会部的问题。然后再设法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被人们概括为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故(why)以及如何(how),即五个“w”和一个“h”。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六要素。
  五,关于新闻角度
  获得了新闻线索,采访到了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是不是就可以按照新闻结构马上写稿呢?还不能。为了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我们要下功夫选准角度。所谓角度 ,原是摄影术语,借用到新闻写作来指的是寻找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好了,文章就容易写得活写得新,就容量被采用。那么怎能样寻找这个切入点选准角度呢?
  (一)从反映事实本来面目方面去选择角度。
  《河北日报》有一个记者,有一天在办公室突然听到警报大作,原来是一场火灾,消防队赴失火地点救火。记者到现场采访,得了6个主题:一、火灾损失;二、火灾是由于煤气罐爆炸引起的,可以对供气单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三、对医院的救死扶伤进行表扬;四、人们对火灾家庭的求援,反映社会主义新风尚;五、解放军救火,表现子弟兵爱人民的主题;六、消防队救火,反映大无畏的精神。
  面对这6个主题,记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选择,他觉得第一个主题不足以反映这场火灾的特点;第二个主题他没有调查,不能确定;第三个主题伤员刚刚进医院,还没有结果,为时太早;第四个主题人们求援受灾家庭的工作也才刚刚开始,材料尚不掌握,可以等以后再说;剩下第五个主题和第六个主题,相比之下第六个主题缺乏新意,最后,记者确定了第六个主题,选择了解放军奋不顾身救亲人为报道重点。
  (二)从新巧方面去选择角度 。
  一个事物是多侧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仅仅了解事物的某一侧面,是不可能得出有关事物的全貌和正确结论的。同样地,一条新闻从不同角度去写,就会有不同价值的新闻稿问世。角度选取得新选取得巧,新闻稿的质量就高,角度选得旧,稿件就只能平平。
  湖北省有一家报纸发表过一篇《今朝还宿原,手表当银镯 》的稿子,写的是马鞍市一对结婚多年的老人情感动人的故事。老汉秦作银给他老伴买了一块手表。老太太戴上手表,后生们故意上前凑趣问时间,老太太说不认识字,后生们说,不认识字戴手表有什么意思?老太太道貌岸然出原委:解放前结婚时,老头子答应要买一付手镯给她,可是当时买不起。现在光景好了,买块手表当银镯。这种写法,比那些用农民戴手表来说明农村大好形势的角度显然好新得多巧得多。这篇稿件后来获得了全省好新闻一等奖。
  同样写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写餐桌上的变化,不写菜蓝子如何丰富,而专门从拉圾堆上作文章。《柳州日报》副总编王家荣就写了一篇《拉圾桶里有看头》的稿子,过去 白菜帮、土豆皮,现在是易拉罐、啤酒瓶。从拉圾的角度去写,巧得很。1999年,《新华社每日电讯》报发表了一篇《王大妈换碗柜》也是角度选取得新。
  1998年,《人民日报》举办“喜看改革开放二十年”征文,湖北省襄樊市一个叫高君波的业余通讯员获得了一等奖。也是角度选得新巧。这位通讯员看到征文启事后,首先想到要在全国第一大报的要闻版数以万计的应征来稿中被选中发表,重要的是要有特色。他身在基层,唯有一个“小”字,只有从小角度选材,从小事上反映大变化,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于是对照启事要求,以自己二十年中由戴电子表到戴高档表,从视手表为“珍奇”,到懒得戴表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变化。确定这一主题后,一有空闲就考虑如何选材,怎样落笔。文章写成后,为抢时间用特快专递发往《人民日报》总编室征文组。6天后,这篇不到700字的稿子就在《人民日报》头版加框发表,一时在周围引起了轰动,1999年第一期《中国记者》杂志在一篇对中央新闻单位纪念改革开放20年宣传活动的综述文章中,还专门列举了这篇稿件。
  1990年夏天,上海一对旅游男女在都江堰市的宝瓶口照相,女游客后退时不小心掉入深水中,男人下水求援被卷入漩涡。这时下好来了一个见义勇为的青年,同样没能逃脱巨浪覆盖的厄运。附近部队闻讯后火速赶来救起了人。就是这样一个救人的故事,可以从军民关系的角度,还可以从舍己救人的角度去写而新华社记者岳林却从另一个角度——科学救人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就比较巧,也比较新,见报后几家报转载,并获得好新闻二等奖。
  1984年,北流县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动了粮食生产积极,粮食产量连年增长。怎么报道?中国新闻社记者为此写了一篇新闻:《北流猫贵》
  (三)站在高处,从反映时代脉博主题方面去选择角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远望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闻报道。
  1988年,承德市老红军唐得胜办起了收破烂的行当。如果只看收破烂本身,充其量只能写成一篇一般的表扬稿。如果站在改革开放的高度,就能写出老红军在新形势下发扬艰苦奋斗的英雄本色。采写这篇稿子的记者站在了这样的高度下观察唐得胜收破烂这件事。他先是走进唐得胜的家看他收破烂的情况,看到了他一分钱也不往家里拿,接着观察他的子女,观察周围的群众结果是:市里几家医院多了一名“勤杂工”,居民区里多了一名“清洁工”。唐得胜不受金钱诱惑,一如既往地心怀天下、关心改革开放的精神跃然纸上。于是一篇《老红军当上了“破烂王”的》的稿子产生了,获得了当年的也新闻奖。
  湖南省炎陵县的大院村,是一个离井冈山仅8公里的高寒偏僻山村,从县城进去要翻起一座1300多米高的大山。大革命 时,这里的人民群众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由于地处偏僻,几十年来这里的经济一直十分落后。人们过着吃返销要救济的日子。1997年以后,大院人丢掉依赖思想,在大山深处努力开拓,终于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一年上交税费达到70多万元,如果把它作为一个致富奔小康的山村来写,份量就显得轻了。《株洲日报》记者范立明在稿子中不仅提出了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老区人怎么办的问题,同时用生动的事实展现了老区人丢掉依依赖思想,树立自立自强,不等不靠,敢于改革开放的新老区精神,使鲜明的特色和时代的大主题结合,因此稿子发出后,立即被《光明日报》采用。
  六,关于新闻标题
  选好了角度,就进入了写稿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命中率,我们应该首先制作好标题。
  俗语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又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我说好的标题应该是情人的眼睛,脉脉含情,会放电。只有这样的标题才能一下子抓住编辑,让编辑一下子感感兴趣起来,从而能够看下去进而发现其新闻价值,采用我们的稿子。如果一篇稿子内容不错,但就是因为标题不行,没有引起编辑的注意而被枪毙,岂不是十分可惜的事?因此,我们要要重视标题的制作,力尽所能制作好标题。
  (一)新闻标题的种类
  要制作好标题,首先要了解标题的种类。新闻标题主要有肩题、主题和副题。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肩题,也叫眉题、引题或上副题。肩题一般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位置在主题的前面用以交代新闻背景、原因或者用以说明主题的意义和内容等。如
  收受巨额贿赂  情节特别严重
  大贪官成克杰一审被判死刑
  2,主题就是主标题。它是标题中最受人注意的部分,是新闻中最重要的思想或最主要事实的概括和说明。主题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最起码是一个动宾词组或偏正词组。主题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地位最突出。如:大贪官成克杰一审被判死刑。又如7月23日《今晚报》一篇报道:
  乘座警车执行公务受伤要求赔偿
  公安局副局长状告公安局
  3,副题,也叫子题。它在主题的后面,用以补充主题的不足,或者补充交代比主题稍次要的内容,说明主题的根据和结果。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但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字号比主题小一些。如:
  报道内容基本属实  失实部分已有更正
  西宁一个体行医者状告《中国青年报》一记者侵权被法院驳回
  肩题、主题和副题是构成新闻标题的有机整体。肩题和主题多为因果关系,肩题为因,主题为果;副题对主题只是起补充说明作用。有的新闻只有主题,有的只有肩题和主题,有的只有主题和副题,也有的三者都有。如
  屡遭打击流浪异地 而不改其志
  勇哉,科技铁汉刘忠笃
  20年获30多项研究成果,7项受到奖励
  (二)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和技巧
  1,言之有物,切忌空洞
  标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揭示新闻内容,是对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的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所新闻标题要言之有物内容实在,不要空洞笼统。但在新闻工作中,言之无物的标题还是很多。如“成效大”“成效显著”……
  新闻标题的“物”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把新闻事件中最主要的要素标出来,新闻的6个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何人(单位)”和“何事”应该在标题中得到反映。如:
  老子批条子  儿孙捞票子
  张纪伟光是索贿受贿达4万多元,已被依法逮捕;其父伊春市委副书记张明轩包庇儿子犯罪已被停职检查
  之条新闻就把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老子为儿子犯罪创造条件,老子包庇儿子犯罪,结果一个被逮捕一个被停职一一标出来了,让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了最主要的内容。
  有的新闻涉及到的事件较多,是不是把所有事实上都标出来?没有必要,也做不到。怎能么办?只能采用概括事实上的办法标标题。如练塘乡10植树造林成效很大,怎能么制作标题?有一家报纸这样标:
  白天不见村  夜里不见灯
  练塘乡10年种树面貌大变
  这样就把这个乡20年种树的众多事实概括得清楚明白,既有特点。又有内容,别有情趣。
  2,动形结合,重于表现
  在汉语词语中,动词最生动、最活泼、最富于表现力。因此,我们在制作标题时,应该特别重视选用动态词语,使标题的形象活起来。194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东北、华北国民党军队纷纷逃往解放区的新闻,深刻反映了解放战争的正义的人心所向。其标题是这样的:
  跑!跑!跑!
  东北、华北敌军纷纷跑到解放区来
  这条标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只从新闻事实中选出一个能反映主要行为的动词——“跑”,并且三次连用重复,还加上感叹号,把国民党官兵逃跑的急切心情和盘托出。
  又如:
  郊外寒风起  民警送暖来
  融水公安局慰问“五保”老人
  3,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要尽量写得通俗易懂。如:
  昔日吵架三六九  今日团结赛亲友
  “风波楼”就成“太平楼”
  又如:
  这件事情有点“摇”
  这两条标题全是群众口语,简洁易懂,使人一看就明白。
  4,巧借诗词(歌词),吸引受众
  注重吸收诗词(歌词)的的形式,可以增强新闻标题的艺术感染力。如:
  夫妻双双把贼擒
  羊城的脸悄悄在改变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钱塘活水来
  5,巧借修辞  增加美感
  新闻标题要形象生动,吸引编辑最后吸引受众,还必须重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
  对仗法——
  (1)一副担子下乡  两箩鲜蛋回店
  (2)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  副局长一家新房套
  比兴法——
  本市飞出一只新鸽
  自行车厂研制成功27英寸自行车(天津日报1984年12月4日)
  重叠法——
  英雄金笔 笔中英雄
  一百号金笔在评比中夺魁
  修辞手法在标题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有的还是多种手法的综合动用,如:“鸳鸯”又戏水  床单再出国,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七,关于新闻导语
  标题制作了之后,就该考虑写作过程中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导语的写作。
  所谓新闻导语,就是以极简要的文句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以吸引受众。
  新闻导语同标题一样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写好了一条导语,文章就算完成了大部分。
  百万富翁麦科米今天买下了一个穷苦男子的青春——20年代初期,在一次男性腺体移植手术完成后,众合社一名记者写的导记者写的导语。
  荣誉的代价有多大?两只眼睛、两条腿和一只胳膊——每月12美元——《华盛顿先驱报》一位记者在一篇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老残疾军人生活贫困报道中所写的导语。
  这些导语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符合导语写作的要求:它们生动地勾画了事件的核心,并且诱使读者往下看。
  但是,我们如何从自己采访到的杂乱无章的材料中,为导语挑出一两件核心事实来呢?这就要自问自答:
  1,什么事情是已发生的事情中最重要的?
  2,什么人(单位)参预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例如:中国女排轻取日本
  总奖金达成104万美金的世界女排大奖赛澳门站比赛8月4日开赛。中国女排直落三局轻松战胜日本队。
  这两个问题得到回答后,我们就要寻找使这些答案得以具体化的词语和形式,这样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
  3,用哪一种类型导语?
  新闻的导语有叙述式、结果式、提问式、描写式、引语式、评论式等等。今天 我们只介绍前4种。
  叙述式:就是把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在导语直接了当地表达出来。如:
  长江今年第地次洪峰昨日凌晨已过武汉。万里长堤巍然屹立,武汉三镇安然无恙。(长江日报·1990·7·12)
  1975年,美国 到了前所未有经济衰退,通汽车厂强迫多数工人临时休假一周,并解雇了其余工人。当天,《晚消息报》的导语开门见山:
  今天,通作汽车公司在本地的哈里森散热器分厂宣布,1036名工人被迫休假一周,另有139名工人被无期限地解雇
  结果式:就是把新闻事件最重要的结果写出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今天 被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北京分院录取为函授生。
  这两种导语都属于直接性导语。是新闻报道导语的主要形式,大多数新闻都采用这种导语。
  描写式:就是把一个典型场面、典型细节形象、具体地描绘出来——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象。千多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提问式:就是自问自答的形式把主要内容写出来——
  这两种和引语式、评论式都属于延缓性导语。这类导语大多用于“软”新闻或特写中。
  确定了采用哪一种导语后,就考虑遣词造句了。
  4,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语要写进导语里?
  5,主语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最能有效地吸引读者?
  吸引人的词语往往取决于作者平时的词汇积累。导语的基本句式应该是主语——动词——宾语,即主——动——宾结构。这就是说,导语应该以主语开头,随后紧跟一个活动必动词,以动词的宾语结尾。
  但应该注意的是,导语也可以根据新闻的需要有不同的风格。
  我们来看看一个重量级拳击冠军决赛的晚上几个记者写的几条导语:
  在今晚的第一轮决赛中,里斯顿击倒了帕特森,赢得了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众合国际社)
  今晚进科米士公园的人中,谁花的钱也没有里斯顿划得来。他在第一轮重量级冠军决赛 中,在二分六秒时间内击倒了帕特森,从而向百万富翁迈出了巨大的一步。(纽约时报)
  里斯顿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诱使帕特森回到拳击场,而昨晚在科米其公园他只用了二分六秒时间一拳击倒对手,一轮取胜,又把对手赶出了拳击场。(先驱论坛报)
  今天夜晚对里斯顿来说是短暂的、惬意的。这位庞然大物的拳击家对帕特森的恼怒,以猛烈的拳击,在第一轮比赛中以二分六月秒的速度把前冠军打倒击败。他那凶狠的脸上没有 一滴汗。就这样他赢得了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每日新闻)
  这几个记者在报道角度和主题上都是一致的,即里斯顿迅速击败了帕特森。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是主——动——宾结构。
  主——里斯顿;动——击败;宾——帕特森
  第一条导语,是为众合国际社采写的。他们的记者随时都记着截稿时限,因此在导语里只能写地地道道的主——动——宾结构。在裁判为被击倒者重站起来而数十下的几分钟内,记者必须赶写出报道,以便在截稿时限以前供报纸和电台采用。
  其他几个为纽约晨报写稿的记者则没有什么压力,他们可以琢磨更有特色的导语。
  以上关于导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点:
  首先,每条导语都要告诉读者一些重要的、具体的、明确的东西,要接触事件的实质。其次,导语里都要提到时间因素。另外还要有提供情况 或发生行为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一般都应该标明。还有,导语里往往也要提到事件发的地点。
  此外,导语要尽量写得短一些、新一些。最好不要超过35个字,最好只含一个思想。
  如关于一起凶杀案的新闻的导语,有一个作者是这样写的:
  某某月某某日,某某地一位偷偷从自己花园钻进邻居家的妇女被人捆住了手脚,她的呼救声招来了今天到她家来破案的警察 ;她家里血迹四湛,一个照顾病残老太太的21岁的女护士,被闯进家来的一个蒙面持枪者和一个男孩杀死了。
  这条导语太长了。里面塞了太多戏剧性的内容和细节 。不如改成这样:某某月某某日,某某地一个到朋友家照顾病残老太太的21岁女护士,被一个蒙面持枪者和一个男孩杀害。
  八,关于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是指除导语以外的主要部分,也称新闻的主干。它既是新闻事实上的主要部分,也是表现新闻主题的主要部分。它要承接际语,展开导语用典型的材料来解释或深化导语,阐发导语的主题,或者用事实来回答导语提出的问题。
  一般地说,主体要求做到如下两点:
  1,层次要分明,结构要严谨。
  层次,一般体现在段落上。安排层次有两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二是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就是根据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按时间顺序排列。动态新闻多采用这种写法。如:
  活着的黄继光杨朝芬
  本报讯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21连战士杨朝芬,在对越南侵略者进行自卫还击的战斗中,三次把爆破筒扒进敌人暗堡,出色地完成 了任务,同志们称他是“活着的黄继光”
  2月17日,杨朝芬和战友们向越南侵略军发起自卫还时,遇一暗堡垒里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部队运动受阴。在这紧急关头,小杨手拿爆破筒,迅速跃起,一会儿侧身跃进,一会儿扑匍匐前进,很快接近了敌人堡垒,将爆破筒推进了去。当他正要拉火索时,敌人把爆破筒 推了出来。小杨以大无畏的的勇敢精神,立即又把破筒 推了进去。敌人 又猛然把它推了出来。眼看部队向敌占山头发起冲击的时间就要到了,,小杨怀着对侵略者者的高度仇恨,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迅速捡起爆破筒先拉了火,然后把冒烟的爆破筒使劲地第三次塞 进了暗堡垒。在爆炸的瞬间,他闪电般地往下一滚,只叫一声巨响,地堡飞上了天。成朝芬为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条件,部队党委给他记了功,并批准他火线入党。
  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内在的联系,按问题的发展规律来安排材料。典型报道 、综合新闻多采用这种写法。比如报道县公安局面貌大变的新闻。重视政治思想学习、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软件建设可作一块,重视基础建设、配置办案工具等硬件建设可作一块。
  一条新闻的结构要紧密、简练,注意裁剪。要把层次安排好,中心意思一层一层地展开,把事情说明白了就行,不要拖泥带水,前后重复,与主题无关的材料 不要写进稿子里。
  2,材料与观点统一,做到内容充实,解决问题。
  写新闻必须做到材料 与观点统一,既要有材料,又要用明确的观点统率材料,才能做到内容充实,解决问题。每个层次都要由观点、概括性材料和具体的事例三个方面来组成。观点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写作时它又要统率材料。但三者的位置又不是一成不主的,写作时应灵活掌握。
  首先,观点要明确。我写这篇新闻的观点是什么?一定要明确。观点明确了,才能把主体说得充分 、透彻,全篇结构才能严密。其次,要精选材料 。概括性材料是“面”的材料,没有它,就看不出全貌;具体事例是“点”的材料,没有它,就看不出深度。二者都要有,才能做到点面结合。具体事例不宜过多,关键在于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因为主题是靠材料说明的。
  主休部分除了要做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解决问题以外,还有很多窍窍。比如,要写得有情趣、要表现事物的情节、要写好细节(如“黄继光”)等等。这须要我们经常练习,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九,关于新闻背景
  写好了新闻的主体后,就要写新闻背景了。所谓新闻背景,就是一个发展的来龙去脉,一个事物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其目的在于介绍事物的历史、环境、条件,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的独特原因,帮助受众理解新闻的内容和意义,从面起到烘托主题,突出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
  新闻背景大体有三种:对比性材料 ,即对事物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以突出所报道事件的意义;说明性材料,介绍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思想状、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以说明事物产生的原条件和环境;诠释性材料,如人物的出身、经历,产品的性能、特色,以及专用术语等,用以帮助受众理解内容。如:
  美国一退伍军人跳楼自杀
  合众国际社纽约3月29日电 一个残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由于没的钱付房租,今天 从17层楼高的退伍军人管理大厦屋顶上跳楼自杀身死,跳楼的时候有好几百个人在马路上观看,
  61岁、身材矮小的康得诺使劲从屋顶上往外跳动下来,穿过警察在下面一层所张开的那张网的边缘。他的身躯落在第24号街和第7号交岔的西北角上。
  在跳楼前以,康提诺不叫从警察人员的劝告。由于他左已经瘫痪,所以康提诺靠屋顶是狭窄的3米栏杆的帮助,一边来回一瘸一瘸地走着,一边与警察进行争论,但是没有结果。
  康提诺对大楼管门人博克伦说:我没有钱付房租,又没有人帮助 我。”逻警察西格尔说,康提诺曾经断断 续续地说他需要钱,但是得不到各福利机构的帮助。
  西格尔说,康提诺往下看了看网,然后就跳了下来。
  退伍军人管理局询问处监督哈尔曼说,政府的档案说明,康提诺曾于1918年月10日到12月23日在第374步兵团当步兵。哈尔曼说,,康提诺在陆军中服役的短时期内开过小差,,因此他服役时间短,没有资格得到退伍军人管理局的各种照顾。
  值得提醒的是:
  第一,背景一定要为主题服务。它应该是和新闻事实直接有关的材料,不要为交代背景面交代背景;
  第二,交代背景要适当。不能事无巨细写上许多背景材料,以喧宾夺主,淹没了主题;
  第三,在什么地方交代背景,没有定格。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的放在最后,有的穿插在中间,有的甚至在开头。可以在导语、结尾中点明背景,也可以穿插在几个地方交代。写简明新闻不交代背景也可以。
  十,关于新闻结尾
  新闻的结尾十分灵活,可以指明事情发展的趋向,可以发出号召,也可以主体写完后就结束,不再写结尾。总之,怎能样结尾,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十一,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新闻写作也一样。因此就有其基本的要求。掌握了它的基本要求,就能够少走弯路,写出合格的甚至上乘的新闻作品来。那么,新闻写作有那些要求呢?
  (一)、坚持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又叫准确性。它指的是反映事物的原貌。这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之一——真实性所决定的。新闻的本源就是事实,先有事实才有新闻,这是最主要的要求,最起码的常识。
  1、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5w”——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必需真实,若有半点虚假,都有会给人们造成怀疑。
  (2)、环境、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需真实,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都必需是当时所思、当时所为,不能有半点虚构。有的通讯员总爱写这样的句子:这时候,他的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境头……你必需问过他是不是真的闪过这样一个境头。70年代,写极左文章的时候,总有这样的句子:在他冲上闪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不合规律的。
  (3)、引用的各种资料、数字、史料都要确凿,要尽可能找当事人核实。1999年《党纪》第三期、《监察之声》第四期和《桂中辽望》第四期发表了署名浪人的一篇《苗出公仆过大年》的新闻特写,文章写得很好,从立意到构思,都有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文章中的一些数字有出入,因此本相为县委、县政府帮忙的文章反为县委、县政府添了不少麻烦,起到了帮倒忙的作用
  (4)、讲究分寸,留有倒佘地,不要讲过头话。来宾县有一个稿子《村村种甘蔗,户户养母猪》投到《桂中日报》,已经发排了,一个副总编辑在审稿时想,万 有一户不养呢?结果就把文章改为了《入村听猪叫,村村闻蔗香》这样就站住了脚,经得起人家的推敲。
  2、失实的危害性
  报道失实首先会使我们的党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信誉受到侵害,一而再再三地失实,人们就不再信任我们的党报电台、电视台。其次,失实的报道混乱了人们的思想,从而给社会带来危害,1998年前后,全国众多报纸转载了《中国青年报》一篇关于世纪婴儿的报道,说是在2000年元月1日凌晨出生的婴儿可以拥有多国护照,可以在任何国家免费生活、读书……一时闻,许多年轻人为能在这一天的这一时晨生下一个世纪婴儿而作准备……值到2000年春节前后,迫于多方面的压力,这篇报道的始作佣者才在报纸上作了检讨,承认这是一篇假报道。其三,失实报道会给作者带来麻烦。如今,人们法律观念越来越强,如报道失实,
  3、失实的原因
  虽然我们在不断地强调新闻联播的真实性,但是报道失实的事仍然层出不穷。其原因大致有下面几种:
  (1)、初步接触,不明要求。一些初学者把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混为一谈,为了表现主题,随意想象、创造,造成新闻失实。
  (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在采访当中,走马观花,身心没有投入,造成新闻失实。1997年的一天,邓应超对记者说;你们写的《中秋佳节话友谊》这篇文章,有两个地方不符合事实。一是“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秋菊盛开”,你们看,这里摆的秋菊是绢子做的,怎能说盛开呢?二是那天日本朋友唱了《北京的金出上》和《歌唱祖国》两首歌,你们 只写唱了一首歌。
  (3)、知识不足,真假难分。在一篇赞扬饲养员的报道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半年来为队里繁殖了3头马、5头牛……人的辛勤劳动怎么可以繁殖牛马?造成如是荒缪的笑料,极有可能是文法知识不足。因此 当记者、当通讯员,三流九教都要懂一点。
  (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新闻线索从什么地方来?应该说道听途说是获得新闻线索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新闻都是道听途说获得新闻线索之后,深入采访写成的。但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新闻一定要经过核实。如果听风就见雨,“屙尿听闻竹壳响”不深入实际核实,就会造成新闻失实。80年代,广西有两件新闻失实事件,就是道听途说,不经核实造成的:
  1982年10月25日,《广西日报》发了一篇《350万公斤香蕉告急》的报道,说是深秋果熟,武鸣县有350万公斤香蕉收不及、销不出,果农万分焦急……看了这样的报道,领导更是着急。没多久就惊动了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当即要铁道部调拨车皮到南宁车站等候,各路老板也纷纷从四面八方汇集武鸣……结果并没有报道中说的那样,“香蕉成堆成堆地料掉……”的现象。人们空手而归,只好找报社论理,搞得报社领导焦头烂额……事隔几年后的一天,一篇《象州有60万公斤板栗待售》又在《广西日报》发表,引来了全国各地老板,结果也与事实相违,得不到半公斤板栗。搞得县委、县政府措手不及……事后这两篇报道的记者不得不写检讨。原来这两篇文章的记者都是从电话里得知这两件事的,而后没有下去采访就写了报道,造成成了新闻失实。
  在我们柳州地区也有这样的事例。1981年生产责任制刚刚搞起来,来宾县的一个水库淹了一些农田,有人就说,害得我们没有田种,那天我就把这个水库炸掉。这句话传来传去,就变成都水库已被炸毁。一个通讯员不明就理,不经核实,就写了一篇《来宾一水库被炸》的稿子,《桂中日报》发表了出来,造成成了较坏的影响。
  (5)、追求生动,合理想象。前苏联记者彼连伏依有一次到莫斯科一家工厂采访一个工人。稿子发表后,这个工人到记者,骂他说:“你讲我什么玩意呀?”原来记者证在文章 中写道:“他早早就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当时采访时,工人是戴着帽子的,他是个秃头,一根头发也没有。后来,彼连伏依很感慨地说:一定要作到准确无误,不能为了追求生动而进行合理想象。
  (6)、为赶时髦,以偏概全。为赶上宣传形势,看到一点就说是全部。有个记者写了一篇廉政的稿子,读者读了以后,啼笑皆非。原因不是稿子写的事实有假,而是:“小真”里面掩藏了大假。文章 中的那个干部确实作了几件廉政的事。比如,有干部职工求他办事送去几条烟,几瓶酒,他当场拒收,而且还振振有词,实际上,他不择手段地索贿、受礼,组织上正要查办他。
  (7)、急功近利,无中生有,甚至胡编乱造。为了比别人先发稿,把动工写 成竣工,正在研究之中,写成成功。1982年柳州准备上马一个大型鸡场,本来边鸡场的影子也未见,可是6月19日报纸却发表了《获州市成立养鸡30万只的牧工商联合公司》。
  更为实出的确是,有的人为了名利或者其它目的,编造假新闻。有一个名叫严肃的部队通讯员在《兰洲日报》发表了一篇稿子《谢谢你,兰洲姑娘》,文章写的是他在兰洲部队 回家,在车上丢失了钱包,一位好心的兰洲姑娘给钱救助,连名字也没有锱。不久,《羊城晚报》也发表了这个通讯员的这篇稿子,文章中的兰洲姑娘变成了广州姑娘,题目也变成了《谢谢你,广州姑娘》,后来《中国青年报》也发表了这彷文章。对严肃写的极不严肃的文章,编辑问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为了出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报刊行业也走进了市场运作之中。为了吸引读者,就需要大量的好稿子,为了得到可读性强的好篱,报刊社不断提高稿费,如广东的《家庭》杂志头条文章 10000元,二条文章8000元,三条文章 6000元,湖北的《知音》杂志和成都的《华西都市报》等号称每1字1元,《知音》杂志还有几次评奖,一篇文章每个奖翥得的话,总共10万元。在这种高稿费的利诱下,一些专门编造假新闻的自由稿人就产生了。
  1999年到2000年5月,《南阳日报》记者包延怀、赵琳一篇关于160岁老寿星的大特写炒遍了大江南北各家晚报:1999年3月,《南阳晚报》4、5日分别以整版的确良篇幅刊出《寻访世界老寿星吴云青》和《生命的奇迹》;《扬子晚报》17、18日连续刊出《千里寻访160岁老寿星》;《辽沈晚报》22日刊出《目睹世界级老寿星》……不久,《中国消费者报》又刊登了骞鸣的关于这一事件的新闻。这些新闻指出,吴青云长寿经验有三:一不吃荤,二经常参加劳动,三不结婚。所以他虽然经历了160个春秋,仍精神矍  。而这个假新闻在21年前的1978年的假新闻的卷土重来。当时,一个叫吕德明的业余通讯员在青化砭公社任文书时,根据推算,写了了报道《童颜鹤发一老人》刊于《陕西日报》,披露吴为127岁。1980年,新华社记者张纯本又采访老人,在他的报道上又增加了15岁,《人民日报》1980年9月10日刊发《老寿星吴云青增补为延安市政协委员》的图片报道。报道说,陕西省延安市青化砭村142岁的老人吴青云,增补为延安市政协委员……
  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时间八方舆论聚焦陕北。世界上好多国家与中国联系,北京人口学会联系延安地委考察吴的长寿经验。地委召开了常委会,地委书记冯怀亮派副专员高兴海副带领医务人员专门考察。随着调查的深入,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有关部门从有关档案中查出,吴曾参加反革革命组织,面从档案中确定吴的年龄是84岁。省委领导曾对报道失实作了严肃批评。
  (二)、坚持思想性
  1、什么叫思想性
  思想性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文章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新闻报道通过某个事件的报道,影响指导受众。二是要体现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他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回答生活中出现的疑难,解决思想上出现的疑惑。比如,有个人非常喜欢法轮功,到了走火入魔 的地步。这时候,报纸上刊登了法轮功是邪恶组织的报道,国家正在取缔它。这个人当机立断与法轮功划清了界线。又比如,荣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授予“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的何方礼的事迹在广西众多媒体宣传后,人们纷纷写信表示向他学习,宾阳县人民医院等单位两个姑娘还不远几百里来到融水看望何方礼,表示要向他学习。这就是新闻报道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正是思想性的具体体现。要体现文章的思想性,就要讲求形式,要采用恰当的形式来体现这种指导性。比如要指导人们不要练法轮功,你不能老是在那发号施令。如果老是发号施令,人们就会“答你都困”。而应该用生动的事例来教育人们、指导人们。因此,我们的报刊刊登了许多关于沉溺于法轮功,不能自拨,最后连性命也付出了的报道。
  2、怎样体现思想性
  (1)注意传递信息。体现思想性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是实际内容。读者看报是有选择的,农民不会看开会的新闻,江泽民、李鹏等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不会看怎样养猪的新闻。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注意传递信息。
  (2)抓准问题。读者衡量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先看这篇文章 提出的问题是不是他所需要的,是不是正中下怀,布不是看文句是不是漂亮。因此,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就要抓准问题,有针对性地挖掘主题。
  十二,关于新闻的主题
  1、新闻主题的含义
  新闻的主题就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清朝诗人袁牧对主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文章里面漂亮的句子是一大堆铜钱,外圆里方,可以用绳子串起来,这条绳子就叫主题,文章没有主题就如同一堆散乱的铜钱,光有绳子而没有铜钱也不行。包括一句话新闻,都有是有主题的。如融水有不少广告横幅,“玉融牌沙田柚荣获全国金奖”就是一句新闻,它的主题就是这一句话。
  2、新闻主题的特点
  (1)、新闻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所谓客观性,就是说新闻主题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不可能坐在家里想好一主题,再出去找内容。主题来源于客观现实,产生于记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综合和筛选之中。有时候,一个事件包含的主题不止一个。如春耕生产,可以写科技工作者下去指导,可以写领导下去指导,还可以写各部门的怎么大力支持。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面对客观存在的主题进行主观性的选择。比如在计生工作,根据我们的国情我们宣传的是怎样搞好计划生育,而西方新闻界则报道我们侵犯人权。又如,前十几年上海有一个村,全村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叫“电视村”有两个记者去采访,第一个写“农民富了这个主题,第二个记者写了另一个题:警惕用公款买虚名风的滋长。因为他发现村里有几家的电视机是公款购买的。
  (2)、新闻主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采访中,并不是每一个事实都能成为新闻,必需要开动脑筋,进创造,就象主尔基所说的:拨掉事实中没有用的毛。如“融水村村通电视”,通过这件事来反映扶贫攻坚的伟大。
  (3)、既有丰富性又有集中性,是丰富性和集中性的统一。
  丰富性:客观事物本身的丰富决定了主题的丰富性。
  集中性有两个含义:主题是手中掌握的材料的集中体现,如确定了领导深入实际的主题,就是县委、县政府重视的高度概括。一篇文章只能人一个主题,不能第一段写农机下田,第二段写领导下田,第三段写科技工作者下田。这不是新闻,而是写总结,面面俱到,几个主题都写,就不可能写得透。
  有一次,复旦大学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两件新闻:一是学校给日本学生发博士证书,二是学校给本校首届硕士生发博士证书。全国不少报纸都有发了新闻,把两件事同时写,两个主题都讲不透。唯独《人民日报》不同,作了两篇报道,两个都主题讲清楚了。
  新闻写作的窍门还很多很多,大学本科要用4年的时间,用这一点时间是讲不完说不尽的的。今天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说的仅仅是皮毛的东西,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说的不定对,仅作交流参考。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演讲网 admin]

更多>>写作顾问

王 临
王 临
中国演讲网站长、《中国好口才》项目组组长、中国著名公文写作专家、公务员《能讲会写》创始人...[详细]

更多>>培训顾问

文若河
文若河
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管理沟通课题组组长,中国着名口才理论家与实践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