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热线:13220535006
   演讲网全国各地分站

解读十七大报告:以人为本,民生为重

发布时间:2009-10-31 14:07 作者:演讲网 点击:
精彩导读:
解读十七大报告:以人为本,民生为重 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再强调这一点,决定了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刻领会十七大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解读十七大报告:以人为本,民生为重

  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再强调这一点,决定了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刻领会十七大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我们特约专家从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开始,解读十七大报告。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就社会建设问题谈了六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民生问题,强调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首先,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民生问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利益的起点。所谓关心群众,就需要从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医做起。只有实现了生存权,才能进一步实现发展权和享受权。报告中提到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都属于重要的民生问题。在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距和不平衡条件下,通过社会建设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不仅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而且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大凡忽视民生、罔顾民意的做法,都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认同。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始终心系百姓疾苦,关注民生,理所当然地受到群众的拥护。其次,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大家熟知的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论证了当人的基础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其反应最为强烈。民生问题似小实大,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因而人人都会关注、关心。例如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各级政府都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建立零就业家庭的就业保障制度和社会的就业援助制度,从而实现公民的劳动权和收益权。又比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卫生医疗服务,这也是受到广泛欢迎的做法。近年来,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一直未断,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恰好适应了群众的需求,理所当然地会得到人们的拥护和赞同。再次,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个论断十分精辟。社会学关于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决定人们的收入、权力和声望的诸因素中,教育因素的作用最大。举例来说,一个农村孩子高中毕业就进城打工,便被称为“农民工”,如果这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工作,便被称为“人才”。那些被挤出就业市场的劳动者,并不是他们劳动态度有问题,相反,这些人强烈渴望就业,工作积极性很高。恰恰是由于教育背景问题,才使他们不仅丧失了就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甚至丧失了就业机会。因此,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也是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同时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其中有三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说,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可能地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让利于民。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而且有利于拉动消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二是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随着中等收入人群不断扩大,有产者越来越多,财产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中的重要部分。首先要增加劳动性收入,使更多的人有条件形成财产;其次拓宽投资渠道,维护投资安全,切实贯彻《物权法》。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更多的人有财产性收入,人心社会就会安定,社会就会祥和;三是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人们对基尼系数的上升议论较多。收入差距应当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不能超越社会心理和社会结构所能承受的底线。如果任由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仅社会公平受到挑战,和谐的社会氛围也难以形成,最终对所有人都不利———包括高收入人群。复次,只有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有安全感,才能激发更大的劳动热情。

  社会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需要基础性条件,这就是劳动者自身的正常生存状况,是否适应再生产的要求。如果劳动者的生存条件恶劣,时时为获得生活必需品而疲于奔命,以及为生存而担忧和苦恼,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参加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当然,除现存的两千多万贫困人口外,目前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多为提高生活质量,使社会扩大再生产能顺利进行。比如,建立系统完善的社会安全网,可以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投入资源、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上新台阶的要求。显而易见,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满足了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而且满足了群众的心理需求,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举措。最后,认真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模式,要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要素共同拉动,扩大内需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解决民生问题意味着加大公共财政向公共服务与保障的投入,意味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意味着社会有效需求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几乎主要的工业品都供大于求,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这并不是说社会没有实际需求,而是购买力不足,买不起。例如,八亿农民对工业品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事实表明,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不仅仅具有人权保障和公平正义方面的意义,而且具有经济良性发展的意义,并且为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社会建设的重视,既表明了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的深化,也表明党在新形势下把握发展大局,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的执政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建设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演讲网 admin]

更多>>写作顾问

王 临
王 临
中国演讲网站长、《中国好口才》项目组组长、中国著名公文写作专家、公务员《能讲会写》创始人...[详细]

更多>>培训顾问

文若河
文若河
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管理沟通课题组组长,中国着名口才理论家与实践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详细]